品牌策划网品牌策划网

非凡参谋品牌策划网

社区是互联网时代商业的战场,还是主流商业的武器 收藏0

canmou 2020-12-28
0 评论2555 浏览12 喜欢
  社区的价值属性是由有没有社区是因为社会化,还是建立社区再社会化决定的。社区是互联网时代商业的战场,还是主流商业的武器,决定了社区商业是边缘还是主流。社区只有用来开辟三维空间,才能从小战场走向大事业,关系转移了,社区才能与世界接轨。
 
  一、社群是社交关系的放大
 
  社区的商业价值取决于我们如何正确理解和认识社区。社区是正常人的社会标准,是互联网社会正常工作生活的需要,不是商业所必需的。
 
  个人社会关系反映网上的社会关系。然而,与线下社会关系相比,社区具有以下特征:
 
社群商业,主流商业,互联网商业
(图源:网络 侵删)   


  1、社群不改变社交地位

 
  线下有社会地位的人,在社区也有社会地位。有些人因为社区运营而脱颖而出,这绝不是社区的贡献。只要有能力,用什么社交工具都会有出色的表现。
 
  2、社群适度放大了社交关系
 
  传统的线下社交场景既占用时间又占用空间,所以社交频率不高。社区互动可以让更多的人同时在不同的空间互动,社交频率可以很高。
 
  同时,社区除了熟悉的朋友,还有朋友的朋友,有多重关系的朋友。因此,社区适度扩大社会关系。在一些商业社区,社交关系是如此复杂和忙碌,以至于他们依赖机器人聊天,这样的社交关系毫无价值。
 
  3、社群天然是分布式的
 
  决定社区价值的是关系的强度,而不是关系的数量。所有建立中央集权社区的尝试都很难成功。
 
  因为基于强关系的群友是有限的,单纯基于社区的业务(比如微信业务)必须建立多层次的社区,或者先建立IP,再围绕IP建立多层次的社区。
 
  4、社群增加交互频次,但改变关系强度很难
 
  三月份网上聊天比线下喝一杯好。社群次数越多,线下交流就越珍贵。高端沟通越多,线下场景越受关注。社区的频繁互动,产生了一群“不熟的熟人”。社区交流频繁,线下关系还不熟。
 
  5、有强关系的社交,才让社群更有价值
 
  强关系就是关系的价值。社群只是关系的放大器,但关系不强,放大也不强。
 
  6、利用社群的能力与自建、运营社群是两种不同的能力
 
  有了使用社区的能力,其他社区也可以被我使用。这就是开放社区运营能力;只有自建社区才能利用,这是一种封闭的社区运营能力。
 
社群商业,主流商业,互联网商业
 (图源:网络 侵删)  


  二、有生活味,才有商业味

 
  社区,因为社会和社区。所以,社团一定要有生活的味道。一个没有生活感的社区,就是一个异化的社区。只要有社区,媒体属性就可以衍生出来。媒体属性,即传播功能。传播功能,具有商业属性。
 
  生活不能回避商业话题,强关系是商业的代言,这一直是中国特色。关系强度可以影响商业感知和交易。所以社区隐藏了业务属性,交易是显性业务,不是隐性业务。
 
  社区是异化的社区,是普遍的交易媒介。
 
  社群的价值属性:社会属性传递属性一个具有正常交易属性的社群,有了生活的味道,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关系,就有了社群。人需要高效地与各种各样的人交流,所以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社区,否则在互联网时代生活和工作之间的交流就会有障碍。
 
  没有社群的时候,也有异化的社会化。例如,MLM培训,因为它是异化的社会,应该不断加强,以维持群体的存在。有生活品味,更容易建立牢固的关系;关系越强,商业转型越容易。
 
  现在有很多疏离的社群,因为没有生活品味,纯粹是为了生意,所以需要持续的社群活动,比如各种红包,分享。虽然积极的手段在不断翻新,但很快就会遇到障碍,而这种社区
 
  系作为背书重度参与商业。农业社会是生活小圈层,关系、认知、交易本来就是三位一体。工业社会进入功能性社会,大众媒体成为商业认知主阵地(如广告)。
 
  互联网社会,由于人们可以在智能手机的各类App、小程序上自由切换,商业再次进入认知、交易和关系三位一体。
 
  目前,围绕社群大致形成三类商业模式,如图所示。
 
  1、基于社群自然商业模式
 
  有什么商业活动或信息,随手发个朋友圈、晒照,这是自然状态的商业表现。虽然有时候也有作用,但聊胜于无,多数企业对客户群的商业利用就处于这种状态。
 
  在社群交互中,即便没有商业意图的人,也可能形成商业价值。比如人们看到有趣有共鸣的内容就转发,这个过程可能无意中形成了商业价值。
 
  因为人们不约而同地转发,形成了共情、共鸣、共振,并最终形成商业浪潮。很多IP的打造就是如此。我之所以称之为社群自然商业模式,就是在群友的无意之中,商业化已经完成。
 
  2、异化状态的商业模式
 
  典型的就是直销的翻版,现在称为微商、社交电商,进化速度很快,总有新概念、新逻辑,确实有部分人“割韭菜”成功。
 
  当然,只要符合法律,我不反对。对这种边缘化的商业活动,持久性成疑。虽然屡屡引发社会热议,但市场份额始终不高。
 
  3、有组织的社群商业模式,典型的是社区团购
 
  现在看,成建制的商业组织系统,以中国品牌商的渠道系统最完整。欧美的渠道已经第三方化,品牌商的关系触角不如中国有渗透性。
 
  规模化组织社群很难,因为社群的特征就是分布式,中心化的社群是不成立的。社群因社交而生,不是因商业而生。
 
  中国传统线下商业组织,包括企业、渠道,是有高度组织性的。高度组织性商业与社群结合,就是组织化社群商业模式。
 
  四、与主流结合,就是主流
 
  主流商业在哪里?在传统渠道。线下渠道占社会零售商品总额约3/4,当然是主流。2020年疫情期间,我就探索“深度渠道+社群+直播”的营销模式,卓有成效。
 
  但是,真正捅破窗户纸,引起社会关注的是董明珠2020年“6·18渠道直播”,成交102亿元,以及吴晓波第二次与TATA木门业合作的“渠道直播”,3小时成交3.92亿元。
 
  社群与渠道结合不仅激活了渠道社群,还激活了传统渠道。B端和C端同时受益。
 
  我对“渠道+社群”这么重视,有下列几个原因:
 
  渠道是品牌商最完整的商业组织体系,关系稳定。中国的渠道是人链,客情关系很重要。长期稳定的交易,持续性拜访,都对强化渠道关系有用。
 
  渠道成员,社群是标配。渠道成员的交往频次高,社群是主要联络方式之一。品牌商需要做的,是渠道成员愿意把强关系让渡给品牌商。
 
  借助于云店(小程序),品牌商可以给终端赋能,而云店(小程序)的推送路径一定是社群。传统渠道的极限,就是深度分销“终端即终点”。网络平台的厉害,就在于超越B端抵达C端。
 
  社群与主流结合,即与传统渠道结合。传统渠道借助KOC社群,照样可以抵达C端。
 
  网络与C端的关系是中心化的弱关系,因为传统渠道是强关系,KOC社群也是强关系。传统渠道+社群,构建了BC一体化的新体系。B端强关系和KOC强关系之间,只要利用得好,关系可以让渡。
 
  因此,社群与主流商业结合,就是主流商业的放大。
 
  社群与传统渠道结合,核心就是利用店主群。店主群,在终端小店眼里是私域流量,即店主可以影响的流量。但是,在品牌和经销商的眼里,店主群是公域流量,是可以主分流的公域流量。
 
  五、关系让渡是关键
 
  利用店主群,核心是店主群的关系让渡。即店主与用户的关系,能够为品牌商和经销商所用。
 
  关系让渡,即他人的社群关系为我所用。没有关系让渡,就只有完全依赖自建社群。自建社群扩大规模,不仅技术上受限(不超过3级),管理上也因管理层级增加关系强度衰减。
 
  关系让渡,不在于自己有多少群,而在于多少群能够“为我所用”。
 
  关系让渡,不是商业交易,只是让渡关系。比如朋友介绍朋友,就是关系让渡。但是朋友的朋友能否成为朋友,则是另一回事儿。
 
  社群关系让渡,关键是自愿、免费或接近免费。吴声在《超级IP》称为“负成本连接”,否则无法大面积推广。自愿、免费的关系让渡,有三个前提。
 
  内容共情:这是内容传播的关系让渡。只要共情,就会自动转发。众多人集中转发,就会引起共鸣、共振。内容共情,对关系强度的要求不高;
 
  有强认知:强认知,就是真心认同,愿意背书。我们近年来一直提倡场景体验,就是体验是最强的认知;
 
  从终端延伸到KOC:深度分销已经与终端建立强关系,但是很难与C端建立普遍关系。
 
  主流商业与社群的结合节点就是KOC。KOC与社群成员有强关系,只要KOC有强认知,关系让渡即成为可能。
 
  主流商业与社群的结合,原来的渠道关系仍有价值,组织体系仍然有用,只需要在深度分销的基础上做好场景体验、内容分发,以及顺着渠道找到KOC即可。
 
社群商业,主流商业,互联网商业
(图源:网络 侵删)   


  六、社群密度即流量

 
  社群的商业价值表现在两方面:
 
  1、社群放大流量
 
  比如前面讲的线下渠道,本来就有流量,但通过社群的增强连接,流量被放大了。
 
  拼多多的拼团,首先是因为有人发起拼团,发起拼团是因为有基础流量,才能在拼团过程中放大流量。拼团的过程,其实就是关系让渡的过程。
 
  2、社群创造流量
 
  流量一定是认知的结果。社群创造流量,一定是因为社群成为商业话题讨论的载体,即社交货币。社群是分布式的。分布式的自媒体,人人都有声音,但这些声音都可能被淹没。
 
  所以,自媒体声音的价值取决于声音的密度。社群创造流量,就是社群及商业化过程中的密度决定的。密度即认知,密度即品牌,密度即IP,密度即流量。布式商业,没有密度就没有一切。
 
  密度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商业价值?因为密度产生交叉覆盖。
 
  比如一个县城,1万人同时发朋友圈,信息传播就有密度了,因为一个人会从多个朋友圈同时获知信息,也会增强对信息的关注。但是,1万人同时在全国发朋友圈,密度就很低,也就缺乏商业价值。
 
  七、社群连接B端C端
 
  社群商业化的密度,大致表现为三种形式:
 
  1、社交电商的密度
 
  虽然我们一直在讨论,社交电商缺乏强关系。不可否认,社交电商的社交往往在某类特定人群是高密度的。但是,社交电商之所以一直处于边缘,就是因为社交电商的社群密度,只是小范围的密度。
 
  2、内容通过传播链形成的密度
 
  IP打造过程中,人们见识过“内容疯传”现象。一段共情、共鸣的内容,因为共情,被社群疯狂转发,最后形成共振。
 
  共振,是高密度传播的结果。IP、网红的形成,一夜爆红,就是内容疯传。
 
  3、依赖其他商业组织的密度,形成社群密度
 
  传统商业组织,终端的密度最大。一个50万人口的县城,终端小店可以达到数千家。据某数据平台的统计,全国各类终端店超过千万家。
 
  传统商业组织的密度+社群密度,共同构建了用户覆盖密度。高密度的传播,短期内可以形成高强度的认知。一个县级城市虽然有数千家终端,但社群密度可能只需要500~1000个即可形成高密度,因为普通市民的微信朋友圈数量是100~500人。
 
  “认知即流量”:上述三个商业密度,传播链形成的密度不可控,社交电商和传统渠道形成的密度是可控的。目前,纯粹的社交电商缺乏全国性、高渗透性的社群组织,而且社群组织本身缺乏稳定性。所以,社交电商始终是边缘化的。
 
  传统渠道与社群结合,B端密度与C端密度可以相互强化,大致有两种方式:
 
  ① 传统渠道有优势的企业,利用B端优势,带动C端优势
 
  近几年在农资界被称为传奇的绿业元集团公司,就是利用传统渠道(B端)的控制力,通过B端社群影响农户(C端)。绿业元的员工,平均每年召开200场“农民会”——这种方式称为BC一体化。
 
  绿业元“农民会”的高效动员力从何而来?就是利用B端社群将其高覆盖,实现快速、高密度动员。
 
  ② 传统渠道缺乏优势的企业,利用C端社群倒逼B端
 
  比如白酒新品进入烟酒店很难。但是,如果通过KOC的社群密度完成C端动员,那么就可以倒逼B端(烟酒店),这种方式称为CB一体化。
 
  上述两种方式,BC一体化,就是通过B端优势巩固C端优势;CB一体化,就是通过C端短期优势,构建B端系统,如图所示。
 
  B端和C端一体化的组织,是高稳定性商业组织。
 
  八、社区电商边缘,社区团购主流
 
  社区电商和社区团购是一组很好的边缘与主流的参与物,两者同为利用社群的商业体系,都是以社群聚集人气,以小程序推送。
 
  社区电商虽然在2020年疫情期间火爆一时,但很快就沉寂了,即便是头部品牌的社交电商也是如此,有的甚至在发动之时就已经失败了。
 
  社区电商与社区团购的区别,在于是否有组织地利用了社区社群。所谓有组织,包括两个方面:一是利用原有的传统渠道组织;二是建立独立的地推团队。
 
  社区电商是在疫情期间通过网络招募的,基本是纯粹的线上招募,与线下渠道的关联度不高,更没有利用经销商组织。
 
  因此,社区电商基本没有门店交付,只有总仓交付或前置仓交付。社区电商的区域密度更小,除极少数仍在运营外,多数品牌已经放弃。
 
  社区团购目前势头不错。社区团购的拓展,基本上以区域强势经销商为平台代理商。经销商有团队,有终端客户群。因为社区团购与主流渠道融合,能够在一个地方快速发展。
 
  我们看到,经销商当平台代理,基本以原零售小店为“团长”,因为双方原来就有合作关系。地推团队发展“团长”时,宝妈就比较多。虽然多数宝妈有微商经历,但论组织体系,还是终端小店更有组织性。
12

本文系作者授权非凡参谋发表,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非凡参谋立场。

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:作者、出处和链接。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。

发表评论

后发表评论

提交评论
品牌联盟会
非凡参谋VIP特价招募中

发个需求,不再大海捞针,让优势乙方主动投怀送抱!